《金刚经》讲解01 |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

金刚经1年前 (2023-02-22)《金刚经》讲解6644

00:00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om mune mune mahāmunaye svāhā

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耶 斯哇哈

om mune mune mahāmunaye svāhā

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耶 斯哇哈

om mune mune mahāmunaye svāhā

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耶 斯哇哈

各位师兄,大家好!我们终于开始讲《金刚经》了,有好几个师兄已经期待已久了!现在机缘到了,我们开始分享这部《大般若经》的精华——《金刚经》。

《金刚经》,一般我们看到市面上的书(书名)都是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——「般若波罗蜜」,很熟悉,经常出现。很多师兄喜欢诵《心经》,《心经》叫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。无论是「般若波罗蜜」,还是「般若波罗蜜多」,指的都是一个意思——「般若」指的是「智慧」;「波罗蜜多」或者「波罗蜜」指的是「到彼岸」,连起来就是「到达智慧的彼岸」。

「金刚」,代表金刚一样坚固不坏,很稳定。有的版本的《金刚经》被翻译成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或者《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》——「金刚」本身的意思就是坚固不坏,可以常存于世;那么「能断金刚」,就说明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它比金刚还厉害,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;「金刚能断」呢?它像金刚一样,能够把一切都摧伏、都折断,这个到底是什么力量呢?

《大藏经》里有一句话,我们先看一下:讲修道人的心——「其心永定,不可动转,志如金刚,亦无伴侣」。这个心的「永定」和「坚固」不会动转,就好像金刚一样;然后它「亦无伴侣」,它已经天下无敌,没有什么可以跟它匹配,它甚至给自己找不到一个伴侣。这个世界上最坚固不坏的是什么呢?——就是每个人身上的「佛性」,你的「真心自性」,也是遍一切处皆在的「法性」,或者说「上帝」。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——像金刚一样坚固不坏的,或者能够把金刚都摧毁的,能够到达智慧彼岸的这样的一本经——这个经是「经典」,也可以翻译成「路径、方法」。所以,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简称《金刚经》,其实它的意思就是「法性之经」、「佛性之经」。

我们知道,在有一些寺庙里,早课、晚课都是要诵读《金刚经》的。诵读《金刚经》就是在诵读法性之经、佛性之经、真如自性之经,也是在诵读上帝之经、觉醒之经、清醒之经……总是诵《金刚经》,你总与这个法性连接,处在祂的那种「真如」的状态里面,你就不容易被外在的幻梦迷惑了。所以,诵《金刚经》就是保持清醒,为了保持清醒,所以我们多诵这部经!

我手中的这个版本——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它是「鸠摩罗什」法师翻译的。市面上有很多翻译的版本,这个版本最通行,我们大家都很熟悉,也有很多名人都曾经朗诵过这个版本。

我们知道,鸠摩罗什大师他翻译了很多佛经,他曾经发愿:如果我对于佛经的翻译没有任何的错误的话,那么我死后让我的舌头不要腐烂(不会被焚烧烂)——而事实证明,鸠摩罗什法师去世之后,他的舌头真的是金刚不坏的,可以证明:他的翻译是没有问题的!所以,我们对于这个版本要有信心,在这个信心的基础上,我们来学习这部经。

先来看第一段(大家太熟悉了,很多师兄都会背了):

【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】

所有的佛经都是阿难尊者凭着他的记忆整理出来的,所以第一句一般都是「如是我闻」,我是这样听说的。

「如是我闻」这四个字,有的法师在讲解的时候讲得非常细,细抠每一个字,我们这里就不细抠每个字了,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知道,佛陀他作为老师,他在讲法的时候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讲的,是一段一段讲的,他的目的是「表达一个意思」,他有一个意思需要表达,他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让你去参的,不是这样的!

比如说今天天气真好,我见了大家,说:今天天气真好!那么,万一后人在研究我的作品的时候说,醍醐老师曾经说「今天天气真好」,「今」是什么意思?「天」是什么意思?「天气」是什么意思?——这样就觉得有点可笑了……所以,不需要那么细,不需要那么细,关键的时候细一下!我们还是要看整部经到底想讲什么,我们要抓这个根本,不要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。

阿难尊者说,我是这样听说的:有一次,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(这是个地名!详细的内容,百度搜索一下,有很详细的资料。只要是百度里能搜到的,我们就尽量地少讲一些了)——有一次,佛在这个地方讲法,跟什么人在讲法呢?跟「大比丘众」!跟很多大比丘,跟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在讲法。

「比丘」是出家人,「大比丘」就是已经有了一部分修行功底的出家人,已经不是刚出家的毛头小伙子了!他们都已经有了一部分功底了,这个「功底」包括各个方面:理论上的、心性上的种种,有了功底了。就好像现在内院一直坚持听经的师兄,几乎每节课都听的这些师兄,你们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功底了——佛陀当时讲《金刚经》,就是对着这些有一定功底的人来讲的。

【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】

那个时候,释迦牟尼佛吃饭的时候,他穿好衣服,也是端着钵,去舍卫大城挨家挨户地去乞食——乞讨食物、乞求食物,乞求别人的施舍。

【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,】

食物要到了以后,他就回到了自己原来在的地方。那么,「次第乞已」这个地方,说明是挨家挨户地去乞讨的,不是挑挑拣拣的,这里代表「没有分别心」、「随缘」,要到什么吃什么,即使要不到也不再走了。

传说:释迦牟尼佛当时乞食的时候,只走七家,过了第七家以后就不再乞讨了。这个钵不管是空的还是满的,就这样就可以了。

这证明佛陀不会在吃饭这件事上花过多的时间,不会把吃饭这件事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。能不能吃上饭,能吃到什么饭——随缘,不想它……

【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】

这里有一些细节了:吃完饭以后,佛陀把衣钵收起来,然后把脚洗干净。

古印度的人很多都是赤脚而行,不穿鞋的。有的师兄昨天也看了《达摩祖师传》那个电影,达摩从天竺而来,他是不穿鞋的,光着脚的——光着脚挨家挨户去乞食,脚就脏了,所以把脚洗干净,然后才开始打坐。

之后,在打坐前「敷座而坐」,这个「敷」是铺展开的意思,把打坐垫给它展平,舒展舒展,就好像铺床一样,把打坐垫铺展开来。

一般世俗中人,我们睡觉是睡在床上;释迦牟尼佛带领当时的很多修行人,他们常常就是一直打坐,夜晚就是在打坐垫上一直打坐,也不躺下来睡觉——夜不倒单。

所以说,对于我们来说,这是一个打坐垫;但是对于夜不倒单的释迦牟尼佛来说,这个打坐垫就是他的床。他把这个打坐垫铺展之后,他就坐在那儿了,(打坐的形式,一般是双腿双盘,跏趺而坐)。

上面这里,无论是洗脚,还是铺展打坐垫,这个细节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?佛陀,他贵为王子,他不是一个邋里邋遢的人。他在打坐前先把脚洗干净,这是对于「法」的一种负责任!他要讲法了,他对于「法」的一种尊敬,一种负责任;同时也是对于他周围的所有门徒的一种尊敬。

修行人(他)的形象重要不重要呢?除了道济禅师(也就是济公)之外,他是一个特例,除了他之外,我们想一想:修行人的形象重要不重要呢?——观世音菩萨,每次我们看到她的化现,或者看到她的雕像,都是那么样的圣洁、美好……穿着白色的长袍,衣服上可能还有璎珞的装饰,她可能散发着某种香气,脸也洗得干干净净的,这是观世音菩萨。

假设观世音菩萨头不梳、脸不洗、光着脚就跑出来,衣服上这儿是一点油污、那儿是一点饭渍,她突然过来,谁会信受她呢?谁会皈依她、皈命她呢?如果观世音菩萨不注重她的形象的话,可能很多人一看:哎哟!吓一跳,这是一个女鬼吧?不会是观音的!——因为世间人太著相了,我们都是视觉动物,个个都是视觉动物,眼睛是我们汲取信息的相当重要的一个渠道。

所以,佛陀在过去讲法之前,尽管他的衣服可能不是崭新的衣服,甚至可能是破烂的衣服,但是他会弄得干干净净的;他的垫子也不是皱巴巴的,他会铺平它,这才显示出他的庄严!

所以,过去有师兄问过:是不是人修行了就不应该化妆、不应该买新衣服,就应该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?——并不是这样的!尤其你要想证明你通过修行变得越来越好了,你的状态各方面都是上扬的状态,你要首先在形象上让大家感觉:哦,学佛之后他变得好像比过去更整洁了、更干净了、更有礼貌了,而不是越来越邋遢了……

众生都是著相的,所以释迦牟尼佛他也会注重自己的形象。那么,我们学佛之后的修行人,只要我们打扮得不过分,一定要整洁、干净,这是对于别人的尊重,这个是大家要注意的!

【时,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“希有,世尊!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】

这个时候,释迦牟尼佛吃完饭,脚洗干净,铺完坐垫,然后盘腿而坐的时候,「大众中」(就是大比丘众中)有一个长老叫「须菩提」的,他就从所有人中站起来了。

「偏袒右肩」,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些佛教的漫画,很多僧人(古印度的僧人)偏袒着右肩,右面的肩膀是露出来的;然后,在他行礼的时候,「右膝著地」——右膝著地,不是双膝著地,大家要注意!「右膝著地」是当时他们那里的一种礼节;然后,他合掌恭敬,然后就对佛说话。

这个「须菩提」的名字相当的响亮!我们过去讲,佛陀的十大弟子里「解空第一」是须菩提,他最善于「了悟空性」——解空第一是须菩提。「须菩提」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?有「空生」的意思,还有「善现」的意思,等等意思。有兴趣的师兄也可以百度一下,「须菩提」是什么意思。

传说,在须菩提刚刚出生的时候有个故事,据说须菩提刚生下来,很奇怪,他家里所有的财宝和家具突然全不见了……这个孩子一出生,家里空了,家里吓了一大跳,想:这是怎么回事啊?这个男孩儿降生,是应该值得庆贺的,怎么东西都没了呢?后来就找了一个算卦的来算,算卦的看了看须菩提,掐指一算,说:哦,不得了啊!这是个大圣人啊!他一出生,你家里的金银财宝、所有值钱的家具全都空了,都没了,说明他不著于物质,他以后一定是个大圣人!——还好,须菩提出生三天之后,他们家丢失的那些金银财宝什么的又回来了,全都回来了……

须菩提从小在婆罗门家族长大,是古印度的贵族家庭,生活条件非常的优越,衣食无忧。他经常把零花钱都布施给穷人,经常布施;他用不完的一些衣物什么的、小玩具也全都布施掉了……他的家长一开始不同意,后来拗不过他,也就作罢了。

据说,须菩提出家之后,在佛陀的弟子中他也相当的特别,为什么呢?前面我们讲,释迦牟尼佛在托钵乞食的时候是挨家挨户地走的,就走七家。这七家是挨着的,你不能跳着一家、跳着一家,挑挑拣拣地去乞食——要挨家挨户地走……但是,须菩提每一次在乞食的时候,他专门去富人家乞讨,不去穷人家——一看这家穷,他不去……

然后,当时他的师兄们就有人说他了(有背后说的,也有当面说的):须菩提啊!你可真聪明,你可真精明啊!富人家粮食多,你每一次去哪家都能乞食到很好吃的食物,你真聪明啊!看你养得白白胖胖的!——这有点讽刺挖苦的意思了。

但是,须菩提怎么解释呢?说:其实为什么我去富人家乞食呢?有的时候,富人给我的食物已经多于我的需要了,但是我还去,为什么呢?——大家都知道,「富贵学道难,贫穷布施难」。富贵的人一般他会耽于生活的逸乐,他觉得不求这不求那了,不愁吃不愁穿,然后光玩儿了,就享受生活吧!也不想探索生命的奥秘、人生的真相,完全不想这些,也懒得修行,都非常的懒……

须菩提说:我去富贵的人家乞食,让他们都种下佛缘,都种下佛的种子啊!而且抽空的时候,我跟他们聊聊天,跟这些富人家的纨绔子弟讲一讲佛法,这样就能够改变他们,让富人也开始修行、开始学道啊!——大家一听,觉得非常有道理!

须菩提专门去富人家乞讨;那么,非常有意思,与之对应的,佛陀的弟子中,有一个人专门去穷人家乞讨。大家能猜到他是谁吗?他专门去穷人家乞讨,富人家(一看这家富),他不去——这个人就是大名远扬的迦叶尊者。

迦叶尊者,大家知道,他是修苦行第一的!他是修苦行的,怎么苦怎么来,所以他专门去穷人家乞讨。迦叶尊者是禅宗在古印度的初祖,我们知道的,古印度禅宗的初祖是迦叶;传到第二十八祖是达摩,达摩把禅宗传到中国来,然后达摩在中国是初祖。

这个迦叶尊者专门挑着穷人家去乞讨,有人就问他:迦叶尊者,您太傻了吧!这个穷人家本来就够穷的了,您去乞讨,您能要到什么啊?就算给您,也不是什么好饭好菜啊!甚至可能都发霉了、都变质了,您还去穷人家去乞讨,您不是傻嘛,您看您饿得多瘦啊!

迦叶尊者怎么说呢?迦叶尊者说:为什么我去穷人家乞讨啊?这家之所以穷,是因为他上辈子太吝啬、太贪婪,甚至还做了很多关于偷盗相关的不光彩的事,所以导致他今生这么穷……我现在去穷人家乞讨,目的就是让他们跟佛结缘啊!顺便跟他们讲点儿佛法、佛经,告诉他们要多做布施、多行忏悔,从今生开始改变命运;即使今生未改变命运,他下辈子也一定会转生到很富裕的家庭的,他就不会延续他的贫穷了!我去穷人家乞讨,目的是为了终结他的贫穷啊——讲得多好!

所以说,乞讨到底怎么乞讨?世尊说:要挨家挨户地乞讨!这个证明,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他没有分别心,他很随缘;须菩提专门去富人家乞讨,他的目的是让学道很难的富人都开始修行学道,给他们灌输知识,让他们不仅得到物质的富足,还能得到精神的富足——另外,如果他今生很富足,他下辈子还能富足吗?不一定!在他富足的时候,让他学会布施,学会精神上的成长,他下辈子可能过得比今生还好;迦叶尊者为了改变穷人的命运,他去穷人家乞讨。

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善良的,都是为了帮助别人!所以,无论是佛陀那样子,还是迦叶,还是须菩提,怎么样的乞讨方式,只要你是为了大众的,你不是为了自己的,不存在自私心,不存在小我的,那都是好的方式!可以说:一切一切都是善巧方便,都是摄受众生的方便。

好,回到《金刚经》!说:须菩提他从大众中起来,向佛顶了个礼,然后就跟佛说:很罕见啊,世尊!如来就是佛,所有的佛、如来都很善于「护念」,很善于保护各位菩萨——「护念」,保护。「心里常常想着」,这个是「念」,「念」是跟「心」有关系的,这个也讲过了——所以说,念佛法门、念佛法门,关键在于你的心是不是每个念头都想着佛。

如来善于护念,保护诸菩萨的心念,这样理解也可以;「善付嘱诸菩萨」,就是善于用语言去教导各位菩萨,保持在真心自性当中。

【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”】

须菩提说:世尊啊!——「世尊」是世界上最尊贵的人,也就是说,尊敬的老师啊!

「善男子、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」?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佛,说:尊敬的老师啊!所有这些求佛求法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们发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决心了,他们平常应该怎么做呢?他们怎么样降伏他们的心呢?——需要降伏的是那个「妄心」,我们是知道的,需要降伏的是你那个「贪著之心」。

【佛言:】

然后,释迦牟尼佛说:

【“善哉!善哉!须菩提,如汝所说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善男子、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】

就像以往的惯例一样,只要是有弟子发问,佛陀就会赞美这个发问的弟子。刚才须菩提问了问题,说:善男子、善女人怎么样降伏自己的心呢?

佛说:你的问题真好,须菩提!就像你说的,如来善于指引各位菩萨,善于教导各位菩萨,你认真地听着,我会告诉你的!

【“唯然,世尊!愿乐欲闻。”】

——这个愿乐(yào)欲闻,有的地方读作愿乐(lè)欲闻!

是这样的,老师!我愿意听您细细道来……

【佛告须菩提:“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: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】

释迦牟尼佛跟弟子须菩提说:所有的菩萨、大菩萨们,应该这样做,这样降伏其心!所有一切的众生,不管他是卵生的、还是胎生的、还是湿生的、还是化生的——「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」,这里提示我们,生命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繁殖的方式。

有通过卵生的,「卵生」的,像昆虫类、鸟类是卵生的;有「胎生」的,像哺乳动物、人,这是胎生的;有「湿生」的,这个湿生,只要这个地方有水,甚至有点儿潮气,它就能够滋生这些生命;还有「化生」的,天人界的众生就是化生的,饿鬼道的众生有一部分也是化生(有的饿鬼是胎生,有的是化生)。

那我们知道,有的师兄修净土的,他总是念佛。说:你在这里念佛,西方极乐世界就为你开出一朵莲花,当你往生的时候,你就会到极乐世界专属于你的那个莲花中去化生——也是化生的!突然就出现了,这是化生的。

「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」,「有色、无色」,我们可以理解成有样貌或者无样貌,有相或者无相;「若有想、若无想」,这个「想」就是意识态,他有没有意识了,不管他有没有意识;「若非有想非无想」,即使谈不上有没有意识,不管怎样,只要他存在,不管他的生命形态是怎样的——佛陀说:我都能够令它们进入到「无余涅槃」里面去……这个「无余涅槃」指的就是彻彻底底地解脱,不会再留着一些残余,不会让你解脱得不彻底,而是让你彻彻底底地解脱——直接入到「不生不灭」里面去……

所以从这里,我们再回想一下《金刚经》的经题——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像金刚一样非常有力量、有摄伏力的。它只要起作用,这个作用就一定能够完成它的效果,有一种很犀利的感觉,是不是?很有力量,很干脆利落!

世尊说:不管这个生命形态它是怎样地繁殖、怎样地生化,我都能够让他进入到彻彻底底的「大解脱」当中去……

下面这句话非常关键:

【如是灭度无量、无数、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?须菩提,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】

释迦牟尼佛说:虽然我提到,我能够把所有(各种各样的)生命形态的众生都给救度了,都给度到彻底的「解脱」当中去;但是,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众生让我度啊!

为什么?一切的,只要你感觉「有」,它都是「幻化」、都是「相」啊!只要有「相」,它就有「生灭」啊!它都是「幻化」,无所谓度不度……就好像这个事儿是假的,不管它对不对,它都是假的,它毕竟是假的!

一切的众生只是你意识到的一些「相」而已,你能够感觉到的;当你在起用你「自性」的感觉功能的时候,你是「主体」在起用功能,有个「客体」(有一群客体,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作为客体)被你感觉——这还是二元的,这还是不究竟的!

所以,不管你度了多少的众生,其实都是众生之相,都是众生之幻相啊,都是你在梦中做的事情!你说你在梦中救了多少人,杀了多少强盗——那毕竟是一个梦啊……

《金刚经》就是一再一再地提醒我们,里面有非常多的句子在重复,提醒我们:只要有「相」,就是个「梦」啊!

「何以故?须菩提,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。下面又解释说:须菩提啊!如果菩萨有我相、有别人相、有众生相,还有长寿者那些相的分别的话,还在分别的话,这个菩萨就还不叫菩萨,他还是凡人啊,他还在分别啊!我度了那么多众生,实际上,度的都是我的一种感觉啊!那是我感觉有众生,我在度,实际上呢?如果我的意念不动的话,就没有众生可以度了……

当你一说有众生要去度,你就觉得有个「你」、有个「众生」,两者的、二元的——菩萨只要是在「二元」当中、在「分别」当中,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!

【“复次,须菩提,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,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】

这里讲:须菩提啊!菩萨即使布施的话,也不能「住相」啊!这个「色」,色相的意思,一切相——不要「住相布施」,不要「住声布施」,「香」、「味」、「触」、「法」,不要住着一切布施……

【须菩提,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】

你要布施的话,你就行使你善心的这个功能,「善心」指引着你做什么事,你做完就可以了!不要天天念念叨叨地说:我今天去哪儿做义工了,我今天干什么什么好事了……千万不要天天挂在嘴边上啊!只要你是真菩萨,你做的事做完就忘记了,不要天天想着它!

所以,从这里我们就会想到,梁武帝和达摩祖师会面的时候他们的对话,梁武帝说:我建了很多寺庙,建了很多塔,供养了很多僧人,我是不是有很多功德啊?达摩祖师说:没什么功德!为什么这样说啊?这不都是「相」嘛!

梁武帝虽然被称之为菩萨皇帝,做了很多好事,为佛门做了这么多好事,但是他在「住相」啊!做一点记一点,可能每天做点什么好事,回家都在日记本里记上,一条一条又一条……他看着日记本上这一条又一条,这么多功德啊,他很高兴——实际上他在「住相」,所以并不究竟……

下面又讲:

【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”】

菩萨要是真的布施的时候——「三轮体空」,忘了自己、忘了对方、忘了所布施之物。「三轮体空」的话,他的福德才是不可思量的啊!

你要天天计算着的话,没多大意思的!那你做的一切,不都是为自己做的嘛,根底里还是自私啊!你做的好事你都记住,目的是:啊,你在期待一个很好的回报!——那不还是自私的嘛,还是为了自己在做好事啊,不是为了他人啊……

【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东方虚空,可思量不?”“不也,世尊!”“须菩提,南西北方,四维、上下虚空可思量不?”“不也,世尊!”】

接下来,世尊就问须菩提,说:须菩提啊!你感觉呢,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吗?须菩提说:不能,不能思量啊,世尊!这个虚空怎么思量啊?

然后,释迦牟尼佛说:须菩提啊!那么,南西北方、四维、上下所有的虚空能思量吗?就是你能想象吗,你能去思惟吗,能去考量吗?

须菩提说:不行啊,世尊!虚空毕竟是虚空啊,虚空意味着无限大啊,没有办法想象、没有办法去量测啊!

【“须菩提,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,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须菩提,菩萨但应如是所教住。”】

然后,释迦牟尼佛就说:须菩提啊!菩萨如果在他布施的时候,能够「不住相」(做就做了,做完就忘了),能够这样去布施,他的福德就是不可思量的,就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的啊!

须菩提啊!所有的菩萨都应该像上面我所说的那样去做,就是不要住相去布施!

今天,我们就先讲这么多,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:

第一段,讲的是佛陀去乞食,乞食之后打坐。

第二段,讲的是须菩提问佛陀,怎么样降伏自己的心的问题。

第三段,佛告诉须菩提,说:所有的菩萨们降伏自心,要没有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也就是说两个字——「无我」!你要想当菩萨,「无我」,这是第一步!做不到无我,就无所谓菩萨。有的时候,别人跟你讲「菩萨」,那是赞美你的、是鼓励你的,不要因此而骄傲!想一想,你真正彻底地「无我」了吗?当你没有「我」的时候,就没有「小我」的意识、分别、判断了;没有意识、分别、判断了,也就没有那些分别了——我啊,他啊,这个、那个啊,我的国家、他的国家啊,我的历史、那个国家的历史,我的教派、他的教派,我的法门、他的法门……只要你在比较,甚至你在比较中争论,就说明你还是在「有我」的状态当中!

第四段,讲的是佛陀提醒须菩提,说:现在我看到很多菩萨也做布施,但是他们太著相,大肆宣扬,这样是没意思的(宣扬是没意思的)!你做了十条,结果又一宣扬——一宣扬,这十条相当于没做,做了像没做一样,没意思的!真正伟大的人,他不执著于一切,他不执著于自己做的一切——你做得对和错,它都已经成为过去了,你所拥有的只是「当下」的这个念,守好它就可以了。

好,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儿!在讲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大家应该是很熟悉!也希望各位师兄多多地给我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,非常欢迎各位师兄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一些想法给我,然后让我充实到以后的课程当中。

谢谢大家!

醍醐学院所有音频、文稿等下载地址:

1、企业微信网盘(推荐):https://drive.weixin.qq.com/s?k=AKAA1geQAAYYlFUQrj

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,打开链接即可下载,非常方便。

2、自建网站网盘:http://pan.rukongmen.com/#s/8G7dNRig

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,推荐用电脑下载。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。


本文链接:http://jingangjing.tihuxueyuan.net/?id=11

相关文章

《金刚经》讲解07 |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

《金刚经》讲解07 |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

各位师兄,大家好! 在今天的课程之前,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:这个图中是一些活泼可爱的小蝌蚪,有一个很大的黑色的头,有个小小的身子,小小的尾巴(尾巴就是身子,身子就是尾巴)。小蝌蚪应该各位师兄都见过,非常...

《金刚经》讲解04 |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

各位师兄,大家好!昨天晚上讲完课又录完音,我在一号院待了一会儿,然后又去二号院看了几眼;之后放下手机,听着黑鸭子演唱组演唱的「释迦牟尼佛心咒」,然后就慢慢地进入到一种空明的状态当中……在这种无边无际的...

《金刚经》讲解02 |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

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,都是「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世界」;这个世界上有少部分有信仰的人,平常都是「站在世界的角度看源头」;这个世界上有极少数得道高人,他们平常都是「站在源头看世界」。这就是他们的区别。他们的...

《金刚经》讲解音频合集 |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

《金刚经》讲解音频合集 |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